有一種中國式浪漫在山東:泥土會開花,歲月有長情
當鐵犁解開凍土的封印
“銀河”便在田壟間流淌
“牛軛”上的“北斗”
正為每粒種子導航
這是犁鏵與星河的盟約
當種子向下扎根
又拼命掙破黑夜
向陽生長
土壤里藏著的古老情書
被蚯蚓翻譯成春的絮語
麥芒與稻葉在風中交纏
像土地捧出的對戒
它們以年輪為婚約
在遼闊的大地上生出炙熱的愛
不僅植物如此 人亦然
我們生于斯長于斯
在這片滋養我們的土地上
傳頌著數不清的愛情故事
今日七夕
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
聽聽他們的愛意與詩行
在土地的滋養下
愛是相互支持,是攜手與共
在煙臺龍口市石良鎮黃城陽村西南邊的
里樓夼山山坳里
住著一對年過六旬的老夫妻
蘇繼慶和齊維華
用22年的時間栽種了6萬棵樹
將一座荒山變成了瓜果飄香的郁郁青山
蘇繼慶修剪樹枝,齊維華將剪下的樹枝收集起來
蘇繼慶退伍后曾在一家造紙廠上班
因為喜歡大山
他辭掉工作,承包了一片山開始植樹造林
“就是喜歡大山,喜歡種樹”
今年66歲的蘇繼慶和妻子依然住在大山里
守護著大山和樹林
在濰坊青州還有一對造林老夫妻
張玉芬和王洪仁與荒山為伴,和種樹結緣
用鐵鍬一鍬一鍬挖出樹坑
用扁擔、籮筐一擔一擔挑土上山
圖為張玉芬和王洪仁
他們因為愛情留在大山
在林場相識、相戀、結婚生子
把自己的熱血都撒播在了這片山林里
一直堅守至今
歷經半個多世紀
在他們這代人的堅守下
如今的楊集林場已擁有2400公頃森林
因為愛
一棵棵樹苗被親手栽下
從此荒山變“綠?!?/p>
在土地的滋養下
愛是心照不宣,是相濡以沫
“對我來說
農村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值得我為它代言”
聊城的“90后”小伙郭緒鳳與妻子郭鋮鋮
自2016年開始拍攝短視頻記錄鄉村生活
讓遠在他鄉的城里人
在異地感受家鄉變化的同時
能在手機屏幕中寄托心中的那份“鄉愁”
兩人是相親認識的
僅僅四個多月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郭緒鳳的鏡頭中
系著花格子圍裙的郭鋮鋮是“女主角”
熱氣騰騰的饅頭、香氣撲鼻的大鍋菜……
為了展現原汁原味的農村家常菜
他們盡可能地從拍攝取材、制作的過程中
挖掘農村生活的樂趣
除了拍攝短視頻之外
夫妻二人還變身主播帶貨
幫助農戶解決農產品滯銷難題
在遙遙相望的西部
來自山東的杜安東和曹曉花夫妻
扎根在被稱為“人類生理極限試驗場”的
西藏那曲市雙湖縣
守望三尺講臺
互為同鄉的杜安東和曹曉花
在新疆大學就讀期間相識相戀
從小就夢想成為教師的杜安東
2008年看到西藏公開招聘教師的信息
經過反復思想斗爭
兩人一致報考了那曲市的教師公招
2009年
杜安東和曹曉花雙雙來到雙湖縣小學報到
并領證結婚
多年過去
遠離故土與親人的杜安東和曹曉花
帶了一屆又一屆學生
他們既當老師,也做父母
細心照顧每一位藏族學生
因為愛
夢想的力量生出枝椏
成為遮蔭的港灣
在土地的滋養下
愛是細水長流,是同頻共振
北部戰區海軍某旅上尉政治指導員王毅和
山東高密市某派出所副所長孫麗薇
雖是朋友介紹,卻一見鐘情
但由于彼此工作都比較忙
聊天的時間少之又少
在一次見面時
孫麗薇看著靦腆的王毅便主動找話題
此后,兩個人便打開了話匣子
一起聊愛好、聊理想、聊人生……
沒過多久,王毅到連隊擔任指導員
面對這一調動,王毅很不適應
在孫麗薇的開導、鼓勵下
他化解了心中的焦慮和不安
后來,兩人商量好領證結婚
但由于工作原因,婚禮不得不推遲
王毅不知該如何開口
最后懷著忐忑的心情給孫麗薇說明了情況
孫麗薇只回了一句話:
“只要是你,晚點沒關系”
軍人和警察在各自的崗位上
守好自己的職責
他們相互激勵、彼此理解
用溫暖經營“小家”
用使命捍衛“大家”
在青島市膠州市鋪集鎮的鄉村舞臺上
活躍著藏義好、原林春這樣一對七旬伉儷
臧義好一直記得第一次見原林春的場景
1968年的春天,身材嬌小的原林春
在滿是年輕力壯小伙子的車間格外顯眼
她一邊麻利地運送瓦片
一邊動情地唱著膠州茂腔
四目相對之際,兩個年輕人相見恨晚
臧義好(右二)原林春(左二)夫婦
1970年,臧義好和原林春登記結婚
在勞動和照顧孩子之余
原林春在家門口自編自演膠州茂腔和秧歌
2003年,臧義好擲30萬成立“好春藝術團”
夫妻倆一起寫劇本、演節目
將好人好事、國家最新發布的方針政策
改編成百姓喜聞樂見的秧歌、快板和小品
將文明、文化新風撒播到鄉野民間的同時
也讓“白頭偕老”有了特別的意義
因為愛
花朵滋生出甜蜜的果實
孕育萬物的靈魂
今夜
抬頭仰望牛郎織女星
它們或正悄悄越過銀河的堤岸
銀河是宇宙最精妙的留白
牛郎織女用365天的等待
教會我們
有些距離需要光年去丈量
當城市燈光淹沒星斗時
請記得
所有我們充滿幸福的時刻
都是銀河寫給大地的情書
(大眾新聞編輯 韓雨婷 許光宇 姜凱寧 策劃 呂原)
齊魯晚報